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Featured

文化差異下的 疫情、神、教會

文化差異下的 疫情、神、教會

讀來信,心戚戚,請容許我分段和君分享來信提及的前兩點。祝君和一家人健康、喜樂!

xx,平安!
目前能減緩病毒快速擴展的就只有疫苗了。一年前因法國深陷疫情,我在暴風圈裡看風浪。半年來,法國(歐美國家)靠著高漲的疫苗施打率,我轉到風浪外靜觀默思。發現:面對同一疫情,不同國家政策,不同文化、媒體態度,引發各地民間巨大的反應差異。

在法國,這個信基督將近兩千年的國度,未曾聽見有任何宗教或媒體將病毒與「神」扯上關係。

病情再怎麼嚴峻,大家都以「遇上,就戰勝它」的心境過日子。其中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屬於高危險群的老人最是看得開!

近日法國每天確診人數平均達兩萬人以上,然而七、八月全國到處都是度假潮⛱️。我的左鄰右舍,整條沒幾戶人家的街,不是度假回來就是正在度假中(全文只陳述眼前現狀,無意涉及因風土民情不同而無從比較的各國比較,更不談政治的意識型態)。

耶路巴力

Authors: 

耶路巴力

 

【經文】(士六~八章)

壹、前言

《聖經》中的《士師記》從第六章到第八章記載了士師基甸的事蹟。基甸也叫「耶路巴力」。這是因為基甸從他僕人中挑了十個人在夜裡起來拆毀他父親為巴力所築的壇,又砍下壇旁的木偶(很有可能是巴力的妻子「亞舍拉」又叫「亞斯他錄」)。當城裡的人清早起來,發現巴力的神壇被拆毀,壇旁的木偶也被砍下時,便展開調查,最後查出來是約阿施的兒子基甸所為。於是,城裡的人就對約阿施說:「將你兒子交出來,好治死他。」(士六:27~30)。

後來基甸的父親約阿施回答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所以當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是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士六:31~32)。

陪伴之路 – 5

Authors: 

陪伴之路 – 5

 

「為什麼有事都不說?」

「為什麼都不找大人商量?」

 

如果一個孩子選擇沉默

選擇逃避、選擇忍受

人格養成中

必然有一部份是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說了也沒有用!」

「說了只會被罵!」

 

如果孩子的提問和問題反應

能有效地被承接、且被理解

那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便能使他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選擇緘默

 

有時候

關心和溝通是很困難的事

價值觀、成長背景

對人的理解、對愛的體認

都影響我們表達自我想法和認知

 

有人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方法

有人卻必須自己親身經歷才能領悟

 

同樣表達關心的語言

但在聽者耳裡

有人說出口的是責難

有說出口的的是安慰

 

親子關係中

關心的表達是極需要智慧的

疫情中,喜讀剛果來鴻

疫情中,喜讀剛果來鴻

信很長。主要談及各地教會的現況和福音開拓的進展,以及各區傳道人的工作,還有他們如何因應三間大教會(Rubaya,Goma,Sake)的遷移及整修。

感謝神也非常感激2013年起,許多弟兄姐妹透過台灣活泉甘霖協會與美國谷中百合基金會,資助剛果「小孩上學去」。

現今剛果新總統有意執行憲法「小學義務教育」的規定,或許,或許這方面的金額將逐漸減少。倘若成真,我們切盼參與善工的弟兄姐妹能轉而:

1. 關懷剛果專職傳道人的生活。自從2004年開拓以來,專職家庭一直都靠另一半工作養家。我們未曾支援。

2. 當各地隨著福音進展而必須遷移(大)會堂時,在他們各地教會都盡力分擔之後,我們能補他們的不足。

3. 持續資助有能力但家庭無法提供足夠經費進中學及大學的孩子。

***

以下是6月30日長信的節錄翻譯:

親愛的傳道,願耶穌基督的平安與你同在。

雖然我們正經歷一些困難,然而這些困難阻擋不了我們對神的愛及服事,教會整體穩定前行。

今天起(2021年6月30日)我們分成兩組,全力與Goma,Sake,Muhanga,Nzulo等當地的宣教士(非專職)舉開佈道會四天。

期待九月見!

期待九月見!

 

親愛的巴黎教會弟兄姐妹,平安!

一年多以來感謝神的保守和眷顧,大家無論在生活或疫情上都安穩的度過。

特別感謝神的是,雖然病毒改變了我們信主以來每星期六到會堂去聚會、禱告、朝見神、聽講道的習慣,然而在這沒有會堂,沒有講台講道的十七個月間,大家的信仰不但沒有損傷,反倒品嘗了「從前風聞,如今親身經歷」的恩典。

是的,神是靈,祂不只在這裡,也不只在那裡,祂,無處不在,沒有人能攔阻祂,也沒有人能規定祂「你只能待在這兒!」。

疫情中,相信每個家庭都體驗了:「誰都可以與願意一起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的人,隨地,一起奉主的名聚會,聯於元首基督,隨時,進入神親自臨在的屬天教會里!」(來12:22)。

也都體驗了「奉獻」不拘泥於錢財的收入比率的計算。一個人時間、體力、關愛的付出都算!錢財沒有一定要放進會堂的奉獻箱,只要留在身邊,隨時拿去幫助周遭或遠方需要的人,就行(弗4:28)。時間、體力、關愛也是一樣。重要的是要有願做(奉獻)的心... 一年多下來,神都悅納了。不是嗎?

參孫的謎語

Authors: 

參孫的謎語  

 

【經文】(士十四章、十五章)

壹、前言

最美風景的背後...

最美風景的背後... 

朋友傳來這則最美風景的報導。

讀後,心疼、難過。

https://liff.line.me/1454987169-1WAXAP3K/v2/article/vvBxYK?utm_source=copyshare

在非洲傳福音時,每天總會遇上好幾回「最美的風景」:在斜坡路上,滿臉黝黑瘦骨如柴的老翁(應該才40歲吧!),烈日當空,吃力的把後座堆滿煤炭的腳踏車往上推,路人二話不說,不約而同的靠過去,協力幫助他嘿呦嘿呦推到坡頂。... 可惜,我不是羅丹,要不然這力及和諧的表現,必定是一副非常美麗的雕塑。

灰塵揚起,身體殘障的人在破爛不堪的道路上,敲著一扇又一扇卡十字路口的車窗。忽然間,「最美風景」呈現在眼前:豪車搖下窗戶,纖細的手遞出一瓶水和一袋食物,溫暖殘障人驕陽下的冰涼心,增添他繼續乞討,期待遇見下一「最美風景」的盼望。

疫情日記:知識份子的良心

疫情日記:知識份子的良心

上天給一些人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理解力很強,學習起來容易,原本是要這樣的人,用他獲得的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

令人無法理解的是,有些人明明自己很清楚,也非常知道大部份的同胞或信徒都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很容易左右。於是,不知道為了什麼目的,就是喜歡隱藏真知,故意用語焉不詳的虛假去愚弄人,牽著平民百姓的鼻子,讓他們彼此為「真理」互咬。

知識是客觀的,意識形態是主觀的。在主觀價值的趨使下,知識份子能客觀的表述知識嗎?

同樣的,在客觀的知識之前,知識份子若仍然宣稱自己那違背客觀知識的主觀意識是對的,這樣的行為能叫做「信心」嗎?

假使知識份子失去良知,而利用所得的知識去造成平民百姓更多的混亂,到底有什麼意義?

多年來領悟到,宗教會變得很政治,政治會變得很宗教,主要的因素是其下的死忠知識份子,泯滅良心,不以良知去傳達客觀的知識。

當宗教和政治,或政治和宗教,兩者徹底結合時,黑暗和盲從將充滿其下的整個體制。到頭來最可憐的莫過於信徒及百姓。

疫情中 最美的信仰見證 你可曾聽見主:「做我門徒!」的呼聲?

疫情中 最美的信仰見證

你可曾聽見主:「做我門徒!」的呼聲?

 

A. 拿撒勒人

後人在舊約裡找不到出處,然而馬太福音的作者卻說眾先知早已經預言:不是出生在拿撒勒的耶穌,將被(當代及後世)稱為「拿撒勒人」He shall be call a Nazarene(太2:23)。意味著主將因為出生的卑微而被藐視(約1:46 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

猶太教拉比甚至不屑地單用「拿撒勒人」一字指稱主基督。也因而人們更能明白,當主耶穌第一次向法利賽人掃羅顯現時,掃羅問說:「主啊!你是誰?」主為什麼會回以:「我就是你(視我為無物的宗教高等人)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穌」。之後,保羅自己成了「拿撒勒人」(徒24:5),更深刻的感受到被當成「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殘渣」的天暖地涼(林前4:13)。

早期基督教歷史清楚記載:最初期成千上萬在耶路撒冷及猶太全地接受福音的猶太人,同族人只管叫他們為「拿撒勒人(複數)」Nazarenes(徒24:5),並不稱他們為「基督徒」。

B. 基督徒 與 基督教徒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