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小草

陪伴之路 7

Authors: 

陪伴之路 7   

 

人活著,不能單顧自己。

人也無法單靠自己活著。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在生命中,愛人是一生的課業。

但在愛人的課題上,我們也會感到無力和絕望。

不論我們關愛的對象,是家人、朋友,或是生活中遇見需要關心的對象,實際的陪伴,照顧,關心,每一份心,也都耗費我們的時間和心力。

 

每一份關愛,必然會帶著期待。

 

期待我們的這份付出與關心,能讓對方活得更好。

當他人身陷病痛、心靈受創、歷經磨難,再關切,我們也都只能旁觀,無法取代。

接受現實、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或是走過悲傷,這些過程,都只能靠當事者一步一步地踏過足印,直到腳步走實了,心才得以平穩。

成長需要時間,理解需要練習,勇敢需要鍛練,智慧需要累積。

這所有的生命課題,他人的提點經驗,只能等當事者理解學會,才能成為屬於自己內在的力量。

於是,我們在陪伴與助人的過程中,也必須耐心等候神的時間。

放掉過多的應該,在盡力協助之後,將這份關心與擔憂,放在神手中。

你走進教會在找什麼?

Authors: 

你走進教會在找什麼?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心靈的同伴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生活的玩伴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工作的夥伴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他的另一半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資源

 

有人走進教會

是來找業務客群

 

近幾年的觀察

很多慕道朋友來教會

即便最後受洗

踏進教會

眼目和心意

仍鎖定在"人"的身上

 

因為人而歡喜

因為人而跌倒

 

因為有人理會才來教會

因為無人寒喧而疏離教會

 

如果你走進教會是來找人而不是找神

那麼終有一天

這份信仰一定會讓你失望

 

因為信仰的根基

愛與回憶,不是收在櫃子裡

Authors: 

【愛與回憶,不是收在櫃子裡】    

 

初為人母,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成長,都讓父母欣喜。

 

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能坐;第一次爬行;嬌嫩的童音喊出第一句:「馬麻!」

從襁褓中的嬰孩,抱在懷裡深怕他餓著,受寒;

孩子學走路之後,眼神總是追逐著那小小的身影,

擔心他跌倒、撞傷,或走失…

第一天上幼稚園,母親的分離焦慮比孩子還深。

不知會不會哭一整天要找媽媽?

會不會在班上被欺負?

會不會不聽老師的話被處罰?

一顆心懸在半空,整日心神不寧。挨到下課時站在校門口,看見孩子笑著跑向媽媽的懷裡時,心才能安定。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獨立性愈強,對父母的依附就愈少。

孩子青春叛逆期,朋友同學的影響力都比父母還強大。

母親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常常拉開抽屜,看著小孩出生時穿的小棉衣、小睡袍、小洋裝,

第一次學會走路時穿的小鞋子;幼稚園畢業典禮表演時的舞衣;

六歲生日時送他的組合火車玩具…

 

陪伴之路 - 6

Authors: 

陪伴之路 - 6

 

悲傷有它必須走完的過程!

 

小妤是家中的小女兒,與兩個哥哥年紀有段差距。

從小是和奶奶睡同一張床鋪,由奶奶拉拔長大的。

奶奶雖有心臟病,但精神和體能狀態以八十五歲高鹷的長者算是很健朗了。

今年七月,奶奶因膝蓋退化開始不良於行。

從有人攙扶下床到只能臥床,才短短一個月生活已經完全無法自理。

三個孫兒很孝順,每天回家都要協助奶奶的照料,幾次奶奶滑下床,孩子們驚慌失措,但經驗多了便較有照顧的概念。

後來,奶奶每次要回診檢查,都要動用三名人力協助。

三兄妹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必須隨時回家幫忙奶奶的陪病回診,十幾二十歲的他們也努力適應著。

 

那天早上,奶奶意識突然陷入昏迷,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

前一天還好好的,可以如常對談。

小妤和二哥因為放暑假,在醫院待了一整天,送進醫院時,奶奶心跳一度停止。

工作中的父母和大哥,無法即時趕到醫院,當下都由小妤和二哥陪同。

那晚,奶奶插著維生器材,等待所有來見她最後一面的家屬一一趕到後,走完了她的一生。

陪伴之路 – 5

Authors: 

陪伴之路 – 5

 

「為什麼有事都不說?」

「為什麼都不找大人商量?」

 

如果一個孩子選擇沉默

選擇逃避、選擇忍受

人格養成中

必然有一部份是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說了也沒有用!」

「說了只會被罵!」

 

如果孩子的提問和問題反應

能有效地被承接、且被理解

那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

便能使他在面對問題時不會選擇緘默

 

有時候

關心和溝通是很困難的事

價值觀、成長背景

對人的理解、對愛的體認

都影響我們表達自我想法和認知

 

有人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方法

有人卻必須自己親身經歷才能領悟

 

同樣表達關心的語言

但在聽者耳裡

有人說出口的是責難

有說出口的的是安慰

 

親子關係中

關心的表達是極需要智慧的

陪伴之路 – 4

Authors: 

陪伴之路 – 4

 

安慰人和受安慰,都是不容易的課題。

********************

他自己也曾走過生死交關的時刻,因此才四十歲的他,對於生死看得很淡薄。

兩個月前,六十多歲的父親突然檢查出肺癌末期,面對父親的病況,全家人措手不及,籠罩在痛苦和焦慮中。

父親的病況沒有標靶藥可治療,接受化療過程讓父親受盡百般折磨。他和母親輪流在醫院照顧,兄姐鮮少來醫院陪病。

那日,看著眉頭深鎖的父親,他淡淡的說:「每個人都會走到這一步,也許明天就換我要面對死亡了。所以為何你要這麼想不開呢?」

********************三十初頭的夫妻育有二子,丈夫因為工作彈性較大,夫妻便協議妻子保持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由丈夫在家帶小孩。

然而小兒子卻在過年前因不明病因住進加護病房,一個月後離世。面對三歲稚子的離去,年輕的父親至今仍未走出喪子之慟。

在小兒子病危時,教會弟兄姐妹幫助代禱,也時常關心、鼓勵這對夫妻要交託禱告,主必醫治。但最後,孩子仍然走了。

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兄也身為人父,看著摯友終日憂傷,說了一句:「你的痛苦,我懂。但不要太難過,孩子再生就有了!」

快樂從何而來?           

Authors: 

快樂從何而來?    

 

快樂的心,從接受而來。

接受自己的體質,接受自己的樣貌;

接受自己的天份,接受自己的恐懼。

當一個人可以不否定自己的一切,

自信才能茁壯,快樂才能萌芽。

 

快樂的心,從感恩而來。

擁有時感恩,失去時也要感恩。

順遂時感恩,遭患時更要感恩。

主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不是降罪於你,讓你餓死渴死。

 

快樂的心,從覺察而來。

覺察何為神所喜悅的,覺察何為讓人止步的。

覺察人生的變化都有其必要,覺察人我之間的安全距離。

當有了覺察的感知,就不易失腳,亦不易失了分寸。

建立自我覺察的慣性,隨時檢視修正,快樂才不會失迷。

 

快樂的心,從寬容而來。

神所造的每一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觀念、習慣、嗜好、作息、才能、個性,都無法複製和統一格式。

寛容地欣賞他人的獨特之處,

寛容地接納與你不同的人,

寛容地接納與眾不同的自己,

陪伴之路-2          

Authors: 

陪伴之路-2          

 

你為自己的憂鬱,做了什麼?

 

FB的訊息跳出一行字「我決定要去看醫生了!」

我不意外,社會新鮮人,上班一個月,每天喊著壓力很大,晚上睡不好,就掛了身心科。我提醒他關於用藥後可能的狀況,和我在吃了兩年身心科藥物後的心得,但我知道,他聽不進去,因為他需要的,不是能睡覺,而是拿到免死金牌。

  另一位女性友人,結婚多年不孕,口裡經常抱怨著,人

生遺憾沒有小孩,但老公疼她,婆媳也沒有溝通問題.她一生被呵護安逸。經過多年努力如願得子。但她的人生還沒有圓滿。「帶小孩好累哦!」「孩子好難教哦!」我和她不常聯絡,這兩年她又來電話了。這回沒有抱怨小孩很吵,倒是鄰居因為她的潔癖,每天使用吸塵器的噪音,惹得樓下住戶三兩頭上來按門鈴,鄰居要求她六、日不要使用吸塵器,她說「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好痛苦!我好憂鬱!我只想每天逃回鋃家躺在床上什麼都不要做!」這樣的劇情持續了一年,她決定去看身心科,領回了一大包憂鬱症的用藥,然後電話那頭的她告訴我,她更憂鬱了,因為她有憂鬱症!

陪伴之路(1)

Authors: 

我們經常有一顆助人的古道熱腸,但是往往因為不得要領而在幫助的過程中造成身心障礙者的驚嚇或困擾。本系列文章讓我們從身心障礙朋友的角度出發,給出一杯最溫暖貼心的涼水!

 

陪伴之路(1)

 

助人的初心原是好的,只要先問一句話,結局便能更完美。

 

  她從包包裡,拿出折疊白手杖,鬆開套繩,白手杖「啪!」一聲俐落彈開伸直。這是她上完定向行動課後,第三次使用白手杖出門,一路上心中充滿忐忑,怕手杖在探路時會打到路人,她小心冀冀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