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彼得不認主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19.10.08
Place recorded: 
台中

彼得不認主 

 

【經文】 (太二十六30 ~ 35;69 ~ 75) (可十四26~ 31;65~ 72 ) (路二十二31 ~ 34;54 ~ 62 ) (約十八15 ~ 18;25 ~ 27 )《和合本》版

一、前言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彼得不認主」的故事,但本文將依照其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來排列,綜合四本福音書的內容做為故事的闡述主軸。

一個基督徒的靈命總是要在經歷操練和征戰過後才能獲得成長,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聖經中的每一位典型模範人物,從舊約亞伯拉罕以降,至先知以利亞,再到新約的使徒保羅,哪一個不是如此的歷練中成長?

那麼既然是操練和征戰,歷經滿身累累的傷痕往往是換得成功所需付出的代價。哪一個從激烈戰場上歷劫歸來的光榮戰士不是灰頭土臉、滿身傷痕?

害怕受傷害、恐懼吃失敗是人之常情,不少人因此駐足不前,寧願讓自己永遠待在安全的溫室保護中度過安逸的一生。

對一個基督徒而言,他對主的「熱情」,會決定他信仰的「寬度」和「高度」。

一個基督徒對主若沒有「熱情」,那他的信仰只會像一個冷冰冰的「固體」,他的生命只能停留在初信的原點為自己活著,無法為主做見證。

若一個基督徒對主的「熱情」高一點,他的信仰就會活得像「液體」一樣,他的生命可以到處流動,給周圍的人帶來見證、安慰、鼓勵。

若一個基督徒對主的「熱情」再更高一些,他的信仰就會活得像「氣體」一樣,他的生命可以飄揚傳播到世界各地,幫助安慰人,叫全世界的人心中得以滋潤、得到造就。彼得的一生   就是如此,雖然在他的人生中曾經有過許多瑕疵,但他一生對主的「熱情」,激勵、鼓舞了多少人的信仰!

彼得的一生自從被耶穌揀選成為門徒後,剛開始看來似乎有許多的缺點。例如:急躁、莽撞、說話不假思索。但是他對主的滿腔熱血,讓他一生一直很有「熱情」的走在這條信仰道路上。即便有時跌跌撞撞,但他的靈命總在挫敗中成長而趨於成熟。他的平凡和我們非常相似,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

他在晚年時寫下了彼得前、後書,分享他這一生的寶貴信仰經歷。在(彼後一5~10)他說到:「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多多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增添美德;有了『美德』,又要增添知識; 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增添敬虔; 有了『敬虔』,又要增添弟兄的愛;有了『弟兄的愛』,還要增添『神聖的愛』。因為你們有了這幾樣,並且『繼續增長』,就必叫你們在確實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近視,簡直是瞎眼的,忘記他過去的罪已經得了潔淨。所以弟兄們,要更加努力,使你們所蒙的呼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實行這幾樣,就『決不會跌倒』。

他一生的信仰體悟要藉著上列經文告訴我們,一個基督徒該有的信仰歷程。姑且先不論他列舉的順序為何如此排列。但他總結他的體會可以有兩點結論:第一點,就是要『多多努力』。沒有任何人能在信仰上一步登天,許多的「德行」都是在長期時光的磨練下雕塑出來的。第二點,他建立了一個基督徒靈命成熟『決不會跌倒』的公式,就是在『有了……』,『又要增添……』中不斷地成長,直到最後趨於完美。

彼得的「不認主」是他人生信仰中所面臨的最大一個挑戰。整個故事將「人性的軟弱與掙扎」和「耶穌的慈愛和憐憫」以極大的張力交織在一起,是一個有血又有淚,既平凡又偉大感人肺腑、值得我們深省的故事。

 

二、故事始末

吃完最後晚餐後西門彼得問耶穌說:「主往那裏去?」耶穌回答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彼得說:『主啊,我為什麼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耶穌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耶穌出去往橄欖山,在路上預言,今夜『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當耶穌到客西馬尼園禱告被抓時,門徒就都四散逃跑。

彼得遠遠的跟著耶穌,一直進入大祭司的院裏,還有一個門徒也跟著。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卻站在門外。大祭司所認識的那個門徒出來和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就領彼得進去。

彼得在外面院子裏坐著,有一個使女前來,說:「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 彼得在眾人面前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甚麼!」(「彼得第一次不認主」),於是彼得從後院出來到了前院,雞就叫了(「第一次雞叫」)。

彼得出去,到了門口,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那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裏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 彼得又不承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 (「彼得第二次不認主」)

約過了一小時,又有一個人極力地說:「他實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為他也是加利利人。」。有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被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裏嗎?」

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人前來,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彼得第三次不認主」)。立時雞叫了第二遍(「第二次雞叫」)。耶穌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他就出去痛哭。

 

三、先走一步

   彼得有一個不同於一般人的人格特質就是:總比別人「先走一步」:

在變貌山上他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發言。【經文】:「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太十七4)

當他看到耶穌在海面上行走,他就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下海。【經文】:「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太十四28)

當耶穌預言祂必需上耶路撒冷去被殺,彼得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阻擋耶穌。【經文】:「從此,耶穌纔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1~22)

 當耶穌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彼得又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出來保證自己永不跌倒。【經文】:「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太二十六33)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時,彼得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抽刀保護耶穌。【經文】:「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約十八10)

當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出現時,彼得只聽見主所愛的門徒說:「是主!」,他就比其他門徒「先走一步」跳到海裡迎接耶穌。【經文】:「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裏。」(約二十一7)

彼得「先走一步」的性格似乎造成了他「不認主」的結局。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當初彼得不要跟耶穌進大祭司的院子內,後面這一切事就都不會發生。彼得也不會一生背負著「不認主」的罪名,在歷史上不斷受到討論和批判,甚至經常成為牧者講道的負面教材。

但其實耶穌其他四散逃跑的門徒,卻從來沒人批評他們,甚至有人還讚揚他們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彼得不但沒有逃跑,還是靠另一個門徒的說情才能進去(有人說是約翰)。於是就有人就以此來勉勵基督徒,不應該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的環境中,讓自己遇上試探。

那彼得為何要跟耶穌進大祭司的院子裡?(太二十六58)告訴我們答案:「彼得遠遠的跟著耶穌,直到大祭司的院子,進到裏面,就和差役同坐,要看這事到底怎樣。是想知道、想看到耶穌的結局將會如何。他的動機完全是出於對主的一份關懷。還有人批評彼得真沒勇氣,竟然是「遠遠的跟著耶穌」。筆者只能說這些評判的人是未曾帶著「人性」在讀聖經。

一個愛孩子的父母也會有這樣的心情:當孩子出生後想看看,這個現在還在懷抱的孩子,長大後走路是什麼樣子?說話是什麼樣子?穿制服上學是什麼樣子?長大成人又是什麼樣子?結婚生子又是什麼樣子?孩子的孩子又「到底是怎樣」子?一個人就是因為有愛,才會產生期待,因為期待就會情願犧牲奉獻

一個愛主的信徒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很多愛主的基督徒也是這樣,它們想知道聖經的預言實現是什麼樣子?教會的完全會是什麼樣子?猶太人來信耶穌會是什麼樣子?這一切都是出自於對神關懷的情感。這份心和當年彼得「想看到耶穌最後到底怎樣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 

今天因為許多牧者對彼得「不認主」行為的錯誤認知與教導,使得很多基督徒為了不使自己成為第二個彼得,所以在信仰上完全失去「熱情」。就像耶穌在 (路七31~34) 所說:這樣,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他們好像甚麼呢? 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 施洗的約翰來,不喫餅,不喝酒,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也喫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吹笛,不跳舞;舉哀,不啼哭」這是耶穌多麼沉痛地對猶太人的一個控訴!一個人信仰的「麻木不仁」竟然可以到這個地步!

這些以嚴厲語言批判彼得「不認主」的人,其實什麼事都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只會一天到晚用無智慧的話語攻擊別人,所以也深怕被別人以相同的方式批判。因此就用「冷漠」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看似從來都不會犯錯的聖人,最後使自己的信仰永遠被「冰凍」起來。

我們可以從聖經中發現,耶穌從來沒有因彼得三次否認與祂的關係而責備過他(彼得走海面沉入水中時,耶穌還曾責備他是「小信的人」)。但耶穌轉身看他只是提醒他的軟弱,完全沒有責備他的意思。

彼得的「先走一步」個性,雖然讓自己走入人性勇氣的極限,造成他不認主的事實,但是從他的書信彼得前、後書卻可以瞭解。他因此而清楚看出自己的軟弱和未來信仰人生的方向。

彼得的「不認主」其實是一語雙關。「不認主」我們可以說彼得「不承認與主耶穌的關係」。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是彼得「不認識主耶穌到世上來的工作與任務」。在(可十四27~31)彼得曾經兩次極力否定耶穌的預言,其實那時候他已經否認耶穌(或是說「不認主」)了。只是他看不見自己的軟弱和無知。但是他「先走一步」的熱情,叫他因耶穌的轉身看他,忽然他發現自己的短視,因而對耶穌有更多的認識。

多少熱心愛主的弟兄姊妹,在作主的聖工上不也有這樣的體會。在熱心愛主的事奉中,比別人「先走一步」,雖然因此暴露出自己的軟弱,但是卻也因此發現自己的軟弱在哪裡,因而改進,讓自己靈性在失敗中操練而進步。

相對於另有些基督徒,生怕自己的軟弱被人嘲笑,將自己用冰冷的外表包裝起來,看似一位從來不犯錯的聖人,充其量他的一生只是過著不冷不熱的信仰生活。

儘管是失敗,就算彼得知道跟主「先走一步」,可能離危險「更近一步」,但因為對主的熱情,彼得從來沒有退縮走上「慢走一步」的信仰道路。

 

四、再看一眼

叫彼得出去痛哭的原因,不只是雞叫聲音,因為第一次的雞叫聲似乎並沒有叫醒彼得(可十四68)而是主「轉過身來看彼得」。(路二十二61~62):「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他就出去痛哭。

轉過身來」:這是一個特別刻意的動作。看:注視(look upon)(新譯本翻譯:注目看)。當初彼得和耶穌四目相接時彼得到底看到什麼而讓他出去痛哭?

先讓我們來想像當時的畫面。(可十四65)記載:「就有人吐唾沫在他臉上,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差役接過他來,用手掌打他。所以彼得當初看到的耶穌是一個臉被打到瘀青,可能眼睛、嘴角都還在流血,並且在又紅又腫的臉上還被人吐滿唾沫。

彼得親眼看到那位他曾經敬重,有尊貴、榮耀的夫子,如今卻如此狼狽的耶穌時,他的心必然完全破碎了!想起主的話後,放下他所有的尊嚴、自信、驕傲出去痛哭。

使徒保羅曾經勸勉即將離道的加拉太教會說:「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加三1)為何保羅對於受迷惑即將要離道的加拉太教會勸誡,不是活畫「榮耀」的耶穌、「慈愛」的耶穌、「尊貴」的耶穌、「權柄」的耶穌、「嚴厲」的耶穌、「威嚴」的耶穌,卻是活畫那在十字架上最狼狽、最卑濺又受凌辱無尊嚴的耶穌?因為保羅很清楚,他自己也體悟過,唯有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祂的「眼神」才會真正觸動我們心靈的最深處。

今天耶穌在天上仍舊時時看著我們,我們應該將「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時時活畫在我們眼前,當我們軟弱時,「再看一眼」;當我們悲傷時,「再看一眼」;當我們失落時,「再看一眼」;當我們孤單時,「再看一眼」;當我們受盡委屈時,「再看一眼」。我們一定會和彼得一樣,從耶穌看似哀傷卻充滿愛憐、悲憫的「眼神」中得到回轉的勇氣和力量。

 

五、痛哭一場

彼得痛哭的原因除了耶穌轉身看他的眼神觸動他的內心以外;另一個可能就是,臨時來到的衝擊打垮了他一直以來的自豪與自信,他無法接受自己是如此脆弱和不堪。

當一個自認熱心愛主,成熟穩健的屬靈人,從屬靈的高處摔下時,有時事出突然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無法接受。

如同彼得一樣,之前他從來都不願相信也不接受,他自己會「不認主」,他認為對別人來說或許會,但是對他來說,是不可能的。雖然有多次的機會提醒他。

(1)主已經事先預言告訴他。(可十四29) 

(2)第一次否認主後雞的叫聲提醒他。

(3)第二次否認主後,又隔了一小時,在那一小時裡難道他都沒有想到嗎?

其實,就算他也知道自己已經走在神的預言裡,但他仍然不能接受、也不認為他會失敗,他還再等機會,還想努力撐撐看。直到失敗的結果事實產生時,彼得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而出去痛哭一場。

其實彼得的愛主實在令我們感動,在當時充滿羅馬人肅殺氣氛的環境下,幾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時間就趕快逃離現場,他竟然還能一直撐到第三次不認耶穌。他挑戰「人性的軟弱」和「人的努力」的張力,將它拉到極限,直到耶穌說的話應驗。我們中間誰有資格評斷他?

一個人的痛哭,表現出他的無能為力、無助、無奈。彼得的痛哭除了不承認他與耶穌的關係外,更主要的是他整個人生的自信和價值觀都完全瓦解、徹底失敗。雖然他曾經說錯話、做錯事、被耶穌責備;雖然他曾經沈入海中被耶穌拉起,但他從未因而痛哭,因為他從不認為他是徹底失敗。但是這次他認為他徹底失敗,一方面他很努力撐到最後一刻還是失敗,他自己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

  (1)竟然是一個在一個使女(還不是大祭司)的一句問話叫他跌倒。

  (2)竟然在公開場合起假誓。(可十四71)新譯本譯: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神會懲罰我。

在彼得的痛哭聲中,他放下一切過去對自我的自豪,回到人性中最軟弱,卻是最真實的一面,從新出發。

 

六、結語

說真的,在當時門徒四散的環境下,要不是彼得自願把他「不認主」的糗事抖出來,這件事是不會在聖經歷史中出現的。彼得為何有如此勇氣?這件事後耶穌如何回應彼得,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可十六7)記載:「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裏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

 馬可福音中的這句話是馬太、路加、約翰都沒有記載的,只有在馬可福音中彼得特意忠實紀錄下來告訴馬可的。「和彼得」這句話或許聽在別人耳中沒什麼特別感觸。但是對彼得來說,卻是刻骨銘心的難以忘記。

在彼得自認背叛耶穌,信心消沉時,耶穌竟然還在乎他,還在門徒中接納他,在通知門徒的時候還特別提到「和彼得」。彼得因此獲得很大的鼓舞和安慰,原來耶穌早已原諒他、接納他,不計較過去的他。這份愛激勵他願意將這對他來說很沒面子的事件的一切來龍去脈公諸於世,只是為了感念神在他身上的「大愛」。

如果我們曾經在信仰道路上失敗跌倒,別忘了痛哭之後,彼得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再次得到安慰。神當年沒有忘記彼得,必定也不會忘記我們。他再次接納了否認與祂有關係的彼得,也必再次接納我們。

這個故事給全天下曾經失腳跌倒過的基督徒一個很大的鼓勵和安慰。神的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祂就是為了罪人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只要我們願意回頭,祂的愛永遠包覆著我們,尋找曾經失喪的我們。雖然我們自認滿身污穢,祂仍擁抱我們,與我們親嘴。在祂的心目中我們永遠是祂的寶貝。這就是神的「大愛」。

 

                                     2019/10/08 於臺中中山醫院3421-2病房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