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窮寡婦的兩個小錢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19.10.01
Place recorded: 
台中

 

窮寡婦的兩個小錢 

      【經文】

41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裡投了若干的錢。

42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

43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

44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1~44)(《和合本》)

一、前言

許多基督徒不是不愛奉獻,只是他們常常照著自己的想法在奉獻;結果他們的奉獻不但沒有給他得福,有時甚至使他們更遠離神。

當我們聽到「奉獻」兩個字就會立刻聯想到「金錢」。沒錯「金錢」是我們奉獻的供物其中一種。但是在本文中所要強調的重點不只是在「金錢」上的奉獻。更不是要鼓勵基督徒借著「奉獻兩個小錢」而得到神從天上「傾倒下來的巨大財富」。

事實上,筆者要強調的是「奉獻」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金錢」以外,「時間」、「才華」、「體力」、「心力」、「知識」等等,都是屬於基督徒「奉獻」的範圍。

「窮寡婦奉獻」的故事是發生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最後一周內。(可十一11)記載:「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入了聖殿,周圍看了各樣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我們都知道耶穌不是意外死亡;祂的死亡無論是從「時間點」、「過程」、「方式」來看都是在祂的「預期」和「安排」中。那麼耶穌在自知離世前僅剩的幾天還到銀庫去「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我們可以肯定,祂絕對不會是無聊沒事做,而去銀庫坐著打發時間。祂乃是要借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來教導祂的門徒一些有關「奉獻」的重要教訓。

筆者曾經見過基督徒在「奉獻」後「得到神更多的祝福和恩典」;但也看過有基督徒在「奉獻」後不但沒有得到神的祝福,反而「離開神更遠,甚至棄絕神、離棄信仰」。

因此我們必需非常謹慎地再一次借著這個「窮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的故事來重新思考耶穌的話語,並同時檢視我們的內在信仰情況。因為「人為心之器」,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許多外在的行為(例如「奉獻」)來瞭解、省思我們內在的信仰狀況心態,這也是本文所要強調的重點。

本文將從三個角度來看這一則故事中所呈現的面向和所要教導我們的教訓,分別是:

1.「耶穌看到什麼?」  2.「窮寡婦看到什麼?」  3.「門徒看到什麼?

二、耶穌看到什麼?

耶穌自己本身詮釋這個故事,對祂而言祂所在乎的是「寡婦的不足」和「財主的有餘」兩者的對比。「不足」表示「缺乏」;「有餘」代表「多出來」。

耶穌是從「」與「」之間的差別來看這個「奉獻」故事。祂提醒我們「奉獻」不只是「」的問題而已。祂在「奉獻」這件事上強調祂看重「奉獻」的「」是超越「奉獻」的「」。也就是說,耶穌認為「奉獻的品質」是遠比「奉獻的數量」來得更重要。

我們常會用「」的角度來思考「奉獻」。奉獻多少會在支持教會的事工上「看起來」最有貢獻,並帶出最實際的果效。這種以「」的角度為導向來思考的「奉獻」;當教會的事工成果不如預期時,奉獻者就會開始質疑自己「奉獻」的價值和該「奉獻」對教會的益處。

但耶穌所看的不是你奉獻了多少「才能」、多少「財物」、多少「知識」。這宇宙都是神的。神從來都不缺什麼。正如(詩五十8~14a)所說:「我並不因你的祭物責備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我不從你家中取公牛,也不從你圈內取山羊;因為,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飛鳥,我都知道;野地的走獸也都屬我。我若是饑餓,我不用告訴你,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我豈吃公牛的肉呢?我豈喝山羊的血呢?『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

耶穌看到的是「我們對神奉獻的那份心意」。祂看到的不是我們奉獻了多少,而是奉獻後還為自己留下多少? 換句話說,就是奉獻後我們的生活受到影響的程度有多大?財主奉獻後對他來說沒什麼影響;但寡婦影響可大!因為她將一切的養生都獻上了。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奉獻「時間」、「體力」、「財物」、「知識」後,在生活中我們並沒有受到任何不便的影響,耶穌說這叫「有餘」。

寡婦被耶穌說她的奉獻「更多」,原因是在於她的「不足」。這真是一個叫人驚訝的反轉概念。一個在世界上「不足」的人竟然能夠在神的眼中成為「更多」而蒙神紀念!所以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在世上的「物質條件差」、「知識少」、「財力弱」、「地位低」就自卑地感到自己一無是處。耶穌告訴我們,在神國裡的衡量標準不是這樣的!

當我們用「」作為唯一的評量標準時,就會很容易從「比較心」開始而產生「嫉妒心」和「驕傲心」。

例如,若我們自認「比別人奉獻多」,我們就會心高氣傲,驕傲的認為自己將來必然是天國中「得救」的一份子,而且會在天國居高位。但若我們自認「比別人奉獻少」,我們往往就會眼紅、心生嫉妒,甚或否定自我的奉獻與信仰。

所以在奉獻的事上用「」來衡量或是與人比較時,是會落入多麼危險的境地。因為無論是「比贏別人」或「比輸別人」,從信仰的角度上來看都是「

當以色列人要建造會幕時,摩西吩咐百姓要拿禮物(就是「材料」)來獻給耶和華。「摩西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中間要拿『禮物』獻給耶和華,凡樂意獻的可以拿耶和華的禮物來,就是金、銀、銅,藍色、紫色、朱紅色線,細麻,山羊毛,凡心裡樂意獻禮物的,連男帶女,各將金器,就是胸前針、耳環(或作:鼻環)、列印的戒指,和手釧帶來獻給耶和華。」(出三十五4~6;22)。

在奉獻材料的「連男帶女」中都沒有提及物件是誰。唯有在(出三十八8)提到:「他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是用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之鏡子做的」。有那麼多人奉獻提供材料來建造會幕,但為何只有「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之鏡子」被提及?

因為古代婦人的鏡子是用磨亮的銅所作出的「銅鏡」,通常因為得來不易,所以一般婦人都只有一面鏡子。當這些在「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將她們的「鏡子」奉獻出去做「洗濯盆和盆座」時,意味她們放棄能夠給她「整理美麗容貌」的機會。換句話說,她們將她們的「美麗容貌」獻給了耶和華。哪個婦人不愛「美麗容貌」?難怪連《出埃及記》的作者都被她們的誠摯舉動深深地感動而將這事紀錄下來。

耶穌在「奉獻」的事上告訴我們,神所看到的「奉獻」是一顆「真誠的心」,而不是物質上「」的多寡。一滴小小的水滴能給汪洋大海帶來什麼改變和影響嗎?

當年耶穌對著「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今天耶穌對著「世界」坐著「看我們用什麼心態在奉獻!

三、窮寡婦看到什麼?

寡婦的奉獻是完全出自她個人「甘心樂意」的。我們有什麼證據說,寡婦的奉獻是完全出自她個人「甘心樂意」的?42節:「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

其實這節經文只要說:「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裡投了一個大錢。」我們就可以知道她是奉獻一個大錢(kodrantes;就是「羅馬銅幣, 一分錢」)。為何還要贅述:「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難道這裡還要來教導我們算術,告訴我們當時的兩個小錢加起來就是一個大錢?

事實上這節經文是要告訴我們,在這位窮寡婦手中是有「只投一個小錢」的選擇權。

以我們今天的狀況舉例來說,假設我們到教會參加聚會,在聚會結束後本想只奉獻500元,但一打開皮包裡面都是1000元大鈔。第一,我們不可能將1000元大鈔撕開半張投入奉獻箱,第二,我們也不可能先投入1000元,再從奉獻箱掏出500元。最後因為無法找錢只好將1000元大鈔投入奉獻箱,但那不是我們的本意。所以我們這1000元的奉獻並非出自個人「甘心樂意」的。

這個窮寡婦之所以打動耶穌的心,是她在有「只投一個小錢」的選擇權下,卻「甘心樂意」地投入她的所有。她有機會只投一個小錢,另一個小錢在回家的路上買些食物或其他日用品。或是她家中還有小孩,她可以買一些小孩喜歡吃的點心。但她沒這樣做,她毫無保留地投入她所有的。

「寡婦」在看到了什麼?雖然聖經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從當時環境來看,她早已突破了兩道心裡障礙。

耶路撒冷城聖殿的最週邊是「外邦人院」,所有的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可進入。接著再進去就是「婦女院」,這裡「外邦人」不能進入,只有「猶太男人、女人」才可進入。耶路撒冷城的銀庫就是建在聖殿的「婦女院」,因為「婦女院」出入的人很多。

耶路撒冷城的銀庫一共有13個鑲著希伯來字母的奉獻箱,供12支派外加一個祭司專用。每個支派都用心打造具有該支派特色的造型,但奉獻箱的投入口一律都是做成喇叭管的形狀以方便投錢。在古代沒有紙鈔只用銅幣的時代,每一個奉獻的人投錢進入奉獻箱都會有響聲。借著響聲難怪耶穌知道寡婦投下兩個小錢。

想像著當時的場面,一定有許多閒雜人專程坐在那邊「欣賞」著熙攘往來的人們奉獻。有些有錢人來奉獻是需要僕人扛著一大箱子的錢幣。當周邊的人遠遠看到那些僕人扛著一大箱子的錢幣走近奉獻箱,並往奉獻箱的喇叭管倒入時,那滿滿的錢幣所發出玲瓏的大響聲,必定使他們發出讚歎的呼聲。試想當這些人再聽見「寡婦」投錢時的「當、當」兩聲時,他們可是會多麼的不屑。

在這種場合下對窮人而言,每一次的奉獻都是在眾人眼前再一次的羞辱和傷害。寡婦如果沒有看到她的奉獻是「她和神的直接關係」,她怎麼會有勇氣在眾人的面前投下那兩個小錢?

換成今日我們的時空背景環境來說,如果今天有一位神學博士或牧師在講臺上剛證道完畢,接著邀請我們上臺去見證我們的信仰生命歷練。如果沒有看到「我們和神的直接關係」,我們往往會害羞甚至婉拒,自覺自己的生命經歷和那些博學的神學博士或有豐富知識的牧師相比「沒什麼好說」,甚至連上臺敘述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都不敢。

另一件事,(可十二38~40)記載:「耶穌在教訓之間,說: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做很長的禱告。」這位寡婦難道不知道她在聖殿所奉獻的錢是可能拿去給那些『侵吞寡婦的家產』的人用?我想她應該知道!

這位寡婦生在一個最黑暗的「政治」(被羅馬人統治)和「宗教」(祭司、文士貪財腐敗)時代,她的人生充滿了坎坷。有時候我們實在無法明白,神對這種連養生的一切都奉獻的寡婦,給了她什麼?我們只看到神給她失去丈夫,給她無依無靠。但儘管她面對最黑暗、欺壓的環境,她仍然用她毫無保留地「奉獻」來回應神給她所遭遇的一切。

有時候我們會自認為自己現在所面對的處境是最艱難,最悲慘、最黑暗的。神到哪裡去了?難道祂都沒有看到我們所遭遇的這一切不公義的對待嗎?但願我們也能看到如同寡婦所看到的。她沒看到惡劣的環境,也不認為她的兩個小錢能為龐大華麗的耶路撒冷聖殿做些什麼。這位窮寡婦只看到「她自己的奉獻和神直接的關係」

四、門徒看到什麼?

(可十三1):「耶穌從殿裡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夫子,請看,這是『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一群來自加利利海邊的鄉下漁夫,剛到耶路撒冷城,必定會被其宏偉的聖殿建築所震懾。難怪他們說:「『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

耶路撒冷城的聖殿是在BC 20年開始由大希律王派人重建,這聖殿一共花了46年才建造完成「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約二20)。據說這聖殿直到AD 63年才竣工。但是七年後在AD 70年就被羅馬將軍提多給燒毀,今天只留下西牆(就是「哭牆」)。

據說當時大希律王派人重建耶路撒冷城聖殿,是有討好猶太人為了方便管理的政治意圖。以當時羅馬帝國雄厚的財力,所使用的建材必定是頂級的。一塊塊上百噸的石頭由上百人的人力堆砌起來,難怪叫那些鄉下漁夫讚歎不已:「『何等的石頭』!『何等的殿宇』!」

當門徒走出聖殿,耶穌叫他們來,正要懇切地教導他們時(可十二43a),他們的眼睛卻只看見聖殿華麗的外表。當時有多少人看到在外表壯觀華麗聖殿下的內部卻充滿了貪腐敗壞?在一個外表貧窮不起眼的寡婦身上,卻充滿了在神眼裡華麗高貴的美德?這是何等不對稱的一個畫面?

有時候我們真的像極了耶穌的門徒。我們去一間剛落成的新會堂聚會(尤其是剛剛花上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建造完成的新會堂),常常沒有聽到或聽懂聚會中耶穌教訓的真意。卻在聚會結束後泡茶聊天,所談論的盡都是會堂那華麗的外表,雄偉新潮的建築設計以及內部一應俱全的豪華先進裝潢。我們曾經細查過那些外表看來不起眼,在教會中也沒有顯赫職位,卻在神眼裡有高尚美德,滿有公義、良善的信徒?

到底我們信仰的生命價值所注重的是什麼?當我們的眼睛聚焦看到什麼,心裡就會羡慕什麼,口裡就會一直談論,人生價值觀就在那裡,生命的追求方向就朝那裡!那是多麼悲哀的信仰!

什麼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物?耗費千萬金子所堆砌起來的華麗壯觀「耶路撒冷聖殿」才完工七年就被摧毀殆盡。專注和神直接關係的「窮寡婦」美麗故事卻蒙神紀念,至今已被傳說兩千多年,而且還會一直被繼續傳頌!

舊約聖經最後一卷先知書《瑪垃基書》警惕我們:「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瑪三16)

五、結語

最後以一個故事來作為「窮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的故事來作為結束和提醒!

在一座森林中有三棵大樹,有一天它們在互相傾訴彼此對自己未來信仰的理想和抱負。

第一棵樹」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一個貴重的寶箱,讓主來收藏一切的寶物。」

第二棵樹」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被建造成一艘大船,為主乘風破浪,載送神的僕人往遠方去傳揚福音。」

第三顆樹」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越長越高,最好高聳入雲,讓所有的人為了舉頭仰天看我,就引導他們思念天上的主」。

這三棵大樹對它們未來在事奉神的事上都充滿了虔誠的抱負和期望,但結局如何呢?

第一棵樹」後來真的成了一個箱子,但不是貴重的寶箱,而是用來裝載動物吃飯用的卑賤飼料箱罷了!

第二棵樹」後來也真的被建造成了一艘船。但遺憾的是,它不但不是一艘大船,而且還只是一艘破舊的小船。不要說乘風破浪,可能連一個小風浪的拍打都經不起。

第三棵樹」 更慘!在它還來不及長高的時候就被人給砍下扔在路旁且沒有人理會,經過它旁邊的人連瞧它一眼都沒有。

可是怎麼也沒想到這三棵樹最後竟然都成就了它們對主事奉的「奉獻」心願!

第一棵樹」雖然作不成寶箱,只能作一個飼料箱,但誰知道當主耶穌出生的時候,就是用這個箱子來安放主耶穌。它所裝載的遠遠地勝過珠寶,它所服侍的物件竟然是主耶穌本身。

第二棵樹」 雖然成為一艘破舊的小船,而且在某次的出海中差一點已經快沈入水裡。沒想到主耶穌就是在這艘小船上止住風和浪,彰顯了祂的榮耀。

第三棵樹」 結果又怎樣了呢?它雖然被丟棄在路邊,但最後卻給人撿來作主的十架,主耶穌就是在這根木頭十字架上成全了救恩,一直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世人仍然仰望這十字架來紀念神的救恩。

在本文的開頭已經說過:「許多基督徒不是不愛奉獻,只是他們常常照著自己的想法在奉獻」。其實不單如此,他們還期望神能依照他們的心願成全他們所預期的「奉獻結果」。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神的時間和祂的心意與安排?

有人在「年輕力壯」時懷著一股對神極大的熱誠「奉獻」心願,但神卻是在他完全失去健康,躺臥在「病榻」上時,才讓他榮耀祂的名。

有人在「財富萬貫」時,立下為主「奉獻」的心願。然而神卻在他破產又「窮苦潦倒」時,才在他身上彰顯出祂的名。

為何神要這樣做?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相信那個「時機」在神眼中對我們是「最佳時機」!

或許這位「窮寡婦」在年輕時也曾立志賺大錢來「奉獻」給耶和華資助耶路撒冷聖殿的工作。沒想到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她不但沒賺到錢,丈夫還死了,她無依無靠。但她以她的寡婦的身份將養生的「兩個小錢」全然投入奉獻的舉動,感動了神,也為我們立下「向神奉獻」該有的榜樣和心態。兩千多年來人們仍然一直傳述這件美事!                       

               陳以熙  2019/10/01 於台中家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