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創世記疑難研究 - 第十一章

Content Format: 
Authors: 
Tags: 
Date recorded: 
2023.02.28
Place recorded: 
台中

創世記疑難研究 - 第十一章 

  【經文】(創世記第十一章)

 

壹、前言

聖經學者對「巴別塔事件」的傳統解經都認為人類之所以想要建造巴別塔是因為人類驕傲想要傳揚自己的名,最後導致遭耶和華變亂口音。也有人認為人類是想要故意抗拒耶和華「要遍滿全地」的命令(創九:1)拒絕分散到全地,最終遭耶和華咒詛且分散到全地。當然!這樣的解經看法是也沒有錯!

但是,無論人類建造巴別塔最後是因何理由導致被耶和華懲罰?令我們訝異的是,最後耶和華懲罰人類的手段竟是採用「變亂人類口音,使彼此不能溝通」。

沒錯!耶和華在與挪亞彩虹之約中曾經承諾不會再用「氾濫的水」來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創九:15)。但是,耶和華這次對「巴別塔事件」為何不採用從天上「降下天火」來燒毀滅盡一切的城和塔的手段,就像當年對付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一樣(創十九:24~25)。耶和華也可以採用其他的天然災害,如「強烈地震」,像當年對付「可拉黨」的叛逆群眾一般,使地開口將一切人類所建造的城和塔完全震垮、吞滅(民二十六:10)。然耶和華這次卻只是使用「變亂人類口音,使彼此不能溝通,而使他們停工!」來達成祂懲罰目的,而完全沒有使用天災的暴力摧毀手段!

語言」在人類在人類的歷史上或者聖經中到底扮演著何種功能與角色?這是在創世記第十一章中相當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議題!筆者會在本文後面P8的問題六中討論這一個議題。

創世記》第十章5、20、31節這三節經文分別有著相似的記載:「這些人的後裔將各國的地土、海島分開居住的後裔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怎麼到了《創世記》第十一章1節卻又說:「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剛剛《創世記》第十章不是才說了:「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怎麼馬上又變成:「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了呢?「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這一句經文在希伯來文聖經記:「全世界只有一種語言和一種話語!」這些經文似乎前後不一致有矛盾。這個矛盾筆者作一個合理的推論解釋是:「在《創世記》「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之間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曾經有人將各地的方言進行統一,使全世界只有一種言語!」。那到底這人有可能是誰?他又有何目的? 

要將原本不同方言的獨立各族群,最後達到語言統一;只說一種話,成為同樣的一個族群,那需要用到什麼樣的強制性力量才能達成呢?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基本上需要靠一個強勢的統治階級手段才能達成!」而且在控制各族群語言自由的同時、還要灌輸統治者的意識形態。

如此看來,可猜測此人必定是在當時為大家所景仰且能令群眾都願意服從之人物。從《創世記》第十章來看,此人極有可能是「寧錄」!

從他一統天下人言語的作法來猜想,他的心中可能暗藏了一個極大的野心,就是為了將來在統一天下建立大帝國後能方便統治、管理人民。但因為聖經的經文中沒有後續詳細的記載,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是個「合理的推論!」。正如古時中國秦朝的帝王秦始皇,曾經一統國家的文字、貨幣、度量衡。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他的大帝國中能方便統治、管理數量龐大的人民。

貳、問題研討

問題一、當初挪亞的子孫為什麼要往東邊遷移到「示拿地」?「示拿地」在哪裡?

示拿地」在古希伯來文,此名原爲「巴比倫」,後來才改稱爲:「巴別」。「示拿地」是在兩河(伯拉河、希底結河)流域之間的一個平原。「拿地」也就是在今天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應該在「敘利亞」的境內。「美索不達米亞」是“兩河之間”的意思,即是今天「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塊肥沃土地。因為該地呈灣月的形狀,所以又稱作「肥沃月灣」。考古學家大都認為「示拿地」是「蘇美人」(Sumerian)的文明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的文化、文明的搖籃。參下圖(1)其中包括「寧錄」所建立的「四大城」,如「以力」、「亞甲」、「甲尼」等地(創10:10)。

「蘇美人」發明用蘆葦當筆在泥版上刻畫符號書寫的「楔形文字」(cuneiform),比中國商朝的甲骨文(BC1250~BC1076)還要更早1500年被使用。現代考古學家多數認為「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誕生的文字。

自從AD1850考古學家發現「寧錄」在示拿地所建「四大城」(巴別、以力、亞甲、甲尼)的第二大城「以力」後。就有許多聖經學者就認為「蘇美人」應該就是「寧錄」的後裔,是屬「含族」的子孫。C:\Users\USER\Desktop\示拿地圖_1.png

圖(1)米所波大米的示拿

舉凡人類的遷移不外乎有幾種基本的可能因素:

1.「政治的因素」:例如,壓迫性的法律、沉重的賦稅。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再也無法忍受埃及人的嚴苛的壓榨,最後選擇離開埃及。雖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要前往耶和華所賜的「迦南美地」,另有耶和華的計畫與旨意。但是最後致使200萬猶太人毅然决然的大舉遷移離開埃及,「政治性的殘酷迫害」,甚至面臨遭受「滅族」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催化劑。

2.「氣候環境的因素」:

寒冷、污染,易產生過敏的氣候環境,也令人難以生存,最後只好選擇遷移。

3.「經濟的因素」:

也有人為求繁榮的經濟或改善物質生活而選擇遷移。

從聖經的經文來看,挪亞子孫這次的大舉東遷似乎是因「經濟因素」的可能性最高。

位於兩河流域的「示拿地」因為有文字(楔形文字)的發明,所以「蘇美人」很早就會寫契約,並有商業交易,文化、科技及精巧的手工藝技術。

在挪亞的子孫遷移到「示拿地」後,開始向「蘇美人」學習建築。因為示拿地是個石頭很少泥巴很多的地方。所以他們開始慢慢懂得把磚燒透,並且拿磚來當石頭使用,又拿石漆當灰泥(創十一:3)。

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城之前耶和華曾吩咐他說:「這城和其中所有的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毀滅;只有妓女喇合與他家中所有的可以存活,因為他隱藏了我們所打發的使者。至於你們,務要謹慎,不可取那『當滅的物』,恐怕你們取了那當滅的物就連累以色列的全營,使全營受咒詛惟有金子、銀子,和銅鐵的器皿都要歸耶和華為聖,必入耶和華的庫中。。」(書六:17~19)。

結果迦米的兒子「亞干」偷偷取了「當滅的物」,致使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讓以色列人在攻打艾城的時候,艾城的人擊殺了他們三十六人(書七:1;5)。

那到底亞干偷藏了什麼「當滅的物」?就是:「一件「美好的示拿衣服」,二百舍客勒銀子以及一條金子重五十舍客勒。」(書七:21)。

從亞干所貪愛的「美好的示拿衣服」足見當時「示拿」製作衣服手工藝精巧的程度已遠勝於希伯來民族!

問題二、人類建造巴別塔到底錯在哪裡?

【研究】

創世記》第十一章4節記:「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這段經文清楚說明了人類建造巴別塔的錯在哪裡?從經文來看人類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1、「傳揚我們的名」2、「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挪亞已經是亞當的第十代子孫。到挪亞的子孫建巴別塔時,更是又過了十幾代了。他們親眼目睹祖先一代一代的相繼離世,漸漸了解到。要求人類的生命「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於是便退而求其次,設法「留青史」、要「流芳百世」於是「傳揚」他們的『名』要與耶和華一般的永垂不朽便成為他們集體的盼望。

從《傳道書》第九章5節來看,當初他們只知道:「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但他們不知道:「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無人記念。」。

一個會死且會朽壞之人竟想藉著「傳揚自己『的手段來達到「名垂千古」的目的而且「塔頂通天」似乎暗示他們有想要跟耶和華較勁高下的意圖。

總而言之,在耶和華眼裡人類建造巴別塔的錯誤不在建「巴別塔」的「行為」而在「心態。如果人類建城造塔的「行為」是錯誤的、該受懲法的,那當時在「示拿地」建有許多的「城邦」,包括亞伯拉罕的故鄉「吾珥」也是一個「城邦」。在今天還可以看到「吾珥古城」中祭拜「月神」的類金字塔高塔!當初為何耶和華對「吾珥」的城和高塔放任無意見?

所以,在耶和華眼裡建造巴別塔的真正錯誤是:「人類想要與神同等」與「故意違背神創造的本意―遍滿全地」。簡單說,就人類想要「與神一樣不死不滅」且不願意「分散在全地」。

若說人類想要「與神一樣不死不滅」算是人類的驕傲。但耶和華為什麼從創造之初就要人類「遍滿全地」?

原因是當人類聚集群眾時,為了要方便管理,便自然會形成組織(使徒時代亦然)。然後在組織中必然會分成「管理階層」和「被管理階層」。「被管理階層」往往會被迫接受「管理階層」的意識形態。最後的結果是,「被管理階層」的人不能說自己心中想說的話(尤其是批判「管理階層」的話);許多事情被「管理階層」禁止不能做,違反者必需要接受懲罰或遭群眾唾棄;不能以自己的方法去信自己所要相信的宗教。結果造成神原始所創造的「多國多語」世界,被人類改成為「一國一語」。耶和華原本希望創造一個有人類「遍滿全地」且具「多元文化」、「多彩多姿」的世界。結果人類不願意分散,想聚集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後發展成強欺弱,大欺小,在地球上弱勢族群的命運受強勢族群的主宰、支配,永遠成為被剝削、欺侮、奴役的一群,而且其世世代代的子孫永無翻身之日。

問題三、真的是如此嗎?如耶和華所說的:「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真的是這樣嗎? 

當初大洪水對人類的懲罰原因乃是因為人類在地上的罪很大,世界充滿了暴力。(創六:5)。

創世記》第十一章4節記:「『』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希伯來聖經在這節經文中一共用了四個動詞,分別是:「」、「建造 」、「傳揚 」(原文是「做」)、「分散」。除了「」是用「祈使式」的型態以外。其他三個動詞都是用「Qal 未完成式」的型態。

創世記》的作者就是要暗示讀者,人類如果要再這樣繼續蠻幹下去,「未來」將會沒有什麼做不出的惡事!到時候怕會再面臨比洪水更大的毀滅。因此,耶和華親自即時的出手干預,並不是怕「人類未來所要做事沒有不成就的」會比神更強大,而是在拯救人類未來會再遭受更大的毀滅。這實在是耶和華的「即時拯救和賜福與保守!」。

問題四、迦勒底的「吾珥」在哪裡?有何著名的歷史?

【研究】

C:\Users\USER\Desktop\挪亞後代_final.png
圖(2-1)迦勒底的吾珥

參考上圖(2-1),迦勒底的「吾珥」,在伯拉河以南靠近伯拉河注入波斯灣之處。由於兩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肥沃,所以當初在「吾珥古城」地區建立非常多的「城邦」。而且「城邦」與「城邦」之間還會互相戰爭。

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有一個由「阿卡德人(Akkadian)」所建立的帝國叫「阿卡德帝國(Akkadian empire」(BC2334~BC2154)統一了兩河流域的諸「城邦」。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阿卡德帝國」很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帝國。然「阿卡德人」是屬「閃族」,而「蘇美人」是屬「含族」。所以「阿卡德人」並非「蘇美人」的後裔。後來在當時的社會中是「阿卡德文」和「蘇美文」並用。「阿卡德帝國」的政府具備有完備的組織和君主制度,而且他們修築了橫跨兩河流域南北的道路。「阿卡德帝國」當時主要的敵人是居住迦南地的「亞摩利人」。但後來因為有內部「城邦」叛亂和「帝國」外部週邊野蠻游牧民族侵略而滅亡。雖然「阿卡德帝國」僅存180年的時間,但其貢獻對往後兩河流域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當「阿卡德帝國」的紛亂時期過去後又興起另一個王朝,就是「吾珥第三王朝」(BC2119~2003),其首都在「吾珥」。亞伯拉罕應該就是在「吾珥第三王朝」的時期出生、成長。因為在「吾珥第三王朝」度量衡標準已經確定,所以有貨幣(銀錢)的開始使用。當時在「吾珥」就存在「有組織的宗教」。雖然他們敬拜的是日、月、星辰,但是宗教是他們的生活中心。

問題五、當耶和華呼召亞伯蘭的時候,感覺上亞伯蘭怎麼會這麼毫不猶豫的很快就跟著他的父親他拉攜家帶眷舉家遷移離開迦勒底的「吾珥」?

【研究】

約書亞》第二十四章2~3節記:「古時你們的列祖,就是亞伯拉罕和拿鶴的父親他拉,住在大河(伯拉河)那邊事奉別神(當時「吾珥」就是敬拜「月神」)。我將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從大河那邊帶來,領他走遍迦南全地,又使他的子孫眾多,把以撒賜給他」。

使徒行傳》第七章2~3節記:「當日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在米所波大米還未住哈蘭的時候,榮耀的神向他顯現,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和親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所以,司提反在使徒行傳》第七章2~3節說到,當亞伯拉罕還住在米所波大米「吾珥」的時候就蒙耶和華第一次顯現呼召,要離開迦勒底的「吾珥」前往「迦南地」。

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就帶著他們整個家族離開迦勒底的吾珥要遷移至「迦南地」。但是當他們走到「哈蘭」的時候,就住在那裡一段時間(創十一:31)。創世記》十一章中的經文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在「哈蘭」住了多久?直到後來耶和華在「哈蘭」第二次呼召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當他拉過世後,亞伯蘭終於遵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

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已經年七十五歲了(創十二:1;4)。

創世記》十一、十二章經文的文字表面上看來。亞伯蘭舉家要從迦勒底的「吾珥」遷移到「迦南地」約1600公里的距離,可要行走好幾年!似乎亞伯蘭全家都不假思索就出發。以今天來說,若一個大家庭想要舉家「移民」至另一個國家。這種大事,至少他們會經過多次家庭會議詳細周全地討論所有的細節和權衡利弊,等到最後全家族都同意才會成行。但我們在聖經當中看不出亞伯蘭家族有因這件事作任何討論。雖然亞伯蘭有神的雙重呼召。但是他怎麼會做出這種毫無商討不可思議的事?《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到:「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來十一:8)。若是說亞伯拉罕很有信心,那難道他所有的家人都跟他一樣信心滿滿地同意他的作法?

他們當走到「哈蘭」的時候,就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當他們離開「哈蘭」的時候創世記》十二章5節記: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從他們在「哈蘭」還能積蓄財物』、『得人口』(可能是指用錢買來的僕婢)。可見「哈蘭」的物質生活條件還不錯!所以,亞伯蘭他們在那裡才會住上一段時間。

今日考古學家也發現,當初「哈蘭」確實是一個富裕文明的「城邦」。當時住「吾珥」一帶的人也都曉得,「吾珥」、「哈蘭」都是兩河流域比較富裕先進文明的「城邦」。但「迦南地」卻是被一些不文明的遊牧民族所佔領的蠻荒之地。加上「迦南地」是屬「含族」的地盤。民族性、語言、甚至連人種的「膚色」都跟「閃族」不同。這也是亞伯蘭全家出迦勒底的「吾珥」後會停留在「哈蘭」過了那麼久直到他拉死後耶和華呼召亞伯蘭他們再次出發前往「迦南地」的可能原因。

下圖(2-2)與P5圖(2-1)完全相同。是聖經學者依照挪亞子孫閃、含、雅弗的後裔分布的區域以不同顏色標示。「閃族」後裔的區域以「淺綠色」標示;「含族」後裔的區域以「淺紅色」標示;「雅弗族」後裔的區域「黃色」標示。

C:\Users\USER\Desktop\挪亞後代_final.png
圖(2-2)挪亞子孫的後裔分布區域圖
 

    我們可以發現的身為「閃族」後裔的亞伯蘭所居住的「吾珥」就在「閃族」與「含族」區域的交接處。從圖(2-2)我們可以看出,兩河流域交錯散居著「閃族」與「含族」的後裔。這兩族的語言不同而且皮膚的顏色也不同。

前文提到「蘇美人」可能是「寧錄」的子孫,故「蘇美人」為「含族」的後裔。而亞伯蘭是屬於「閃族」。「含族」的皮膚比較黝黑。所以當初在兩河流域可藉著語言和膚色清楚的分辨一個人是屬「閃族」或屬「含族」。

因為當初兩河流域的城邦多數是由「蘇美人」所建造,因此「含族」在兩河流域是比較強勢的,是為統治階級的。或多或少「閃族」會被「含族」欺侮或輕視。就如同今天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欺侮。但在亞伯蘭當時的情況恰恰相反,是「含族」的黑人統治「閃族」。所以,亞伯蘭家族能這麼快速的願意舉家離開「吾珥」,神的呼召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當時「閃族」在兩河流域的地位低下、處於劣勢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因素。

問題六、在人類的歷史上或者聖經中「語言」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

【研究】

一、從人類的歷史上看「語言」的功用與角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調查目前全球估計約有七千多種語言。但是有40%即將面臨消失,預估到本世紀末,世界上將至少有一半的語言(或方言)會消失。

依據聯合國「1946 年2 月1 日第21號決議文」,「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是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至於「英語」和「法語」則是聯合國秘書處的工作語言,用於日常專業交流。

在人類的歷史上的強勢國家「語言」經常藉會著「經貿往來」或交流「訂定契約」而排擠弱勢國家的「語言」。同時,人口數多的國家語言也會排擠人口數稀少國家的語言。地球上人口數稀少的弱勢國家語言就會從地球上漸漸地消失了。

事實上,語言不只是一個人與人溝通的媒介,它還承載了許多該語言族群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技文明。

當一種語言消失了之後,屬於該語言特有的文化和該族群對宇宙認識所累積的經驗知識也同時喪失了。也可以說人類原本可以透過該語言來認識的所有文化與思想之門也同時被關上了。人類所損失的不單只是一種語言,而是所有涵蓋該語言所代表的整個文化思想與文明和該族群所對宇宙萬物長年來的觀察和認識所累積的經驗。

人類所有的高階思想都必需透過「語言」才能達成交流。文字的產生也是緊隨在語言之後。人類的文字發明順序是先有語言發音再有模仿的符號出現(大多數是象形文字)。最後這些符號再慢慢簡化演變成文字。

消滅一種語言也同時是在消滅神對人創造的啟示。從此我們若要再對宇宙萬物研究就會好像在一張大拼圖中因缺了幾片而有了無法看清全貌的遺憾。

二、從聖經中看「語言」的功用與角色

從聖經的記載來看,當神創造人類且讓人類為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後就開始了語言的使用(創二:19)。在創造之初神可以和人類直接用「語言」對話。至於當初神與人是用哪一種「語言」和人類直溝通的?希伯來文?亞蘭文?蘇美文?我們無法知道!但是當初神和人的確可以直接用「說話」來進行溝通,或是頒佈命令,或是警告、教導、勸勉都無障礙。相同族群的人類也會藉著「語言」或「文字」將耶和華吩咐的誡命或啟示代代相傳。

神創造人類之初要人類「遍滿全地」乃是希望有一個多元的世界。很遺憾!「巴別塔事件」耶和華讓人類的口音變亂、分散在全地以致彼此無法溝通!最後導致巴別塔無法再建造而停工。(創十一:8)

這裡也清楚告訴我們一件事實:「僅憑藉少數幾個人的微小力量是無法成就什麼大事。人類唯有團結才能成就大事。」因為團結的力量大!這是沒有錯!但是,許多活生生的歷史事件警告我們,一個少了神的團結組織是會非常恐怖的。他們有可能會團結做出許多傷天害理的邪惡之事!他們也可能會團結殘害數不清的無辜之人?這些悲劇在人類的歷史上真是罄竹難書!

但是在最後神國度的傳揚和救贖,終究是要託付給一群團結且能合作、溝通的人們才有辦法完成。

「巴別塔事件」讓神在BC2500年的時候將人類的口音變亂使彼此無法溝通,叫族群分散。但兩千多年後約在AD30左右神要在「耶路撒冷」當耶穌託付門徒往普天下傳福音時,在五旬節降下聖靈將曾經被「分散」的人們再次「聚攏」。並吩咐門徒今後要靠聖靈大團結完成末世的救贖大功。

使徒行傳》一章8節記:「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使徒行傳》二章4~11節記:「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都驚訝希奇說:看哪,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嗎?我們各人,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我們『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革哩底』和『亞拉伯』人,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講說神的大作為。」

如果當初神在巴別(即巴比倫)使人類「口音變亂」是一個奇妙的神蹟。那五旬節在「耶路撒冷」時「從天下各國來猶太人」忽然聽懂加利利人用他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就是方言)說話。這豈不是更大的神蹟?要知道在耶穌時代的「加利利人」所使用的語言是「希伯來語」或「亞蘭語」。那些「加利利人」是不可能會說鄰近各國的鄉談(或方言)。

使徒行傳》二章將從天下各國來猶太人」列舉出13處分別是: 『帕提亞』、『瑪代』、『以攔』,和住在『米所波大米』、『猶太』、『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我們若仔細觀察下圖(3)可以發現這13處分別是環繞著兩河流域「米所波大米」周圍的13個國家。

參考圖(3)很奇妙的!在BC2500耶和華把在兩河流域「示拿地」的「巴別(也叫巴比倫)」要建造「巴別塔」的人類變亂口音分散全地。但又在兩千多年後AD30藉著聖靈所賜下的口才,將猶太人「聚攏」統一,而且可以聽懂和說不同族群的「鄉談」(就是各地方的方言)。

神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使徒行傳》一章第8節說耶穌希望猶太人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神的見證。因此在這時候神賜下聖靈要託付一大群而是能夠彼此溝通的人成為見證人,出去傳揚神國的福音。

但是,使徒保羅提醒我們:「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合而為一」就是團結好像一個人似的。使徒保羅的意思就是,神希望將祂的終極工作託付給一群有聖靈又能團結一心並可以用和平互相聯絡溝通的人。而不是一群講話彼此聽不懂的人!

C:\Users\USER\Desktop\五旬節猶太人分布圖.png
圖(3)
 

參、結論

在人類的歷史中神的作為偉大又奇妙!BC586年猶太人被巴比倫人亡國,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四散逃亡。猶太人在流亡「兩千多年」後,於AD1948年5月14日在「耶路撒冷宣布復國

無獨有偶的是,BC2500年人類在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因建造「巴別塔」被耶和華變亂口音分散四處。但也在「兩千多年」後,耶和華將當初四散的猶太人聚攏到「耶路撒冷」,並打破因不同族群的「語言」隔閡,使人跟人之間再度可以依靠聖靈合作無間完成神國最後階段的大業。神的行事很奧妙!神所定意的歷史總是不斷地循環重複。

當初建造巴別塔想跟神比偉大的人類不知道,人類因了解自己的「平凡、渺小」所以才能「偉大」。而不是藉著建造「塔頂通天」的高塔。人因清楚自己脆弱,渺小的生命能成為神成就大事的器皿,所以能「名留千古」!

F:\PASSPORT&ID\陳以熙簽名.png

                                 2023/02/28  28於台中家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