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文章總覽 All Text Articles

  • 快樂從何而來?           

    Authors: 

    快樂從何而來?    

     

    快樂的心,從接受而來。

    接受自己的體質,接受自己的樣貌;

    接受自己的天份,接受自己的恐懼。

    當一個人可以不否定自己的一切,

    自信才能茁壯,快樂才能萌芽。

     

    快樂的心,從感恩而來。

    擁有時感恩,失去時也要感恩。

    順遂時感恩,遭患時更要感恩。

    主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不是降罪於你,讓你餓死渴死。

     

    快樂的心,從覺察而來。

    覺察何為神所喜悅的,覺察何為讓人止步的。

    覺察人生的變化都有其必要,覺察人我之間的安全距離。

    當有了覺察的感知,就不易失腳,亦不易失了分寸。

    建立自我覺察的慣性,隨時檢視修正,快樂才不會失迷。

     

    快樂的心,從寬容而來。

    神所造的每一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觀念、習慣、嗜好、作息、才能、個性,都無法複製和統一格式。

    寛容地欣賞他人的獨特之處,

    寛容地接納與你不同的人,

    寛容地接納與眾不同的自己,

  • 1906靈恩運動

    Authors: 

    莊老師談靈恩運動,你我曾經在這靈恩之中有過體驗,且讓我們聽聽別人的想法。

    尤其結論,我正是其觀點。

      

  • 亞伯拉罕獻以撒

    Authors: 

    亞伯拉罕獻以撒

     

    【經文】(創二十二1~19)

    壹、前言

    在《創世記》二十二章中有關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事蹟是許多基督徒自幼就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由於作者對這段故事的精簡敘述與斷層式的介紹,使故事存在著許多令人費解的疑問。加上作者刻意隱藏故事中主角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內心想法,使讀者對這故事產生無限的遐思與聯想。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或許這樣的手法可以加深經文的深度,使這個聖經故事可以發展出更多可能性的細節。但是同時也會產生在經文詮釋上的百家爭鳴。

    我們不知道當初耶和華是以何種形式向亞伯拉罕說話,也不知道耶和華向亞伯拉罕說話的時間和地點。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亞伯拉罕和以撒在聽到這個晴天霹靂命令的當下竟然沒有向耶和華提出任何質疑或異議。而且一切流程看來似乎都是那麼自然的依照耶和華的命令在執行。聖經作者沒有交代當時故事的主角亞伯拉罕與以撒,他們內心的衝突與掙扎。這使得這段難解的經文更加撲朔迷離。

  • 人看外貌,神看內心

    Authors: 

    人看外貌,神看內心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

    《撒母耳記》中以三位人物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為主角,重複提及了神對人的揀選。其中撒母耳和掃羅的故事可以視作事前鋪陳,為的就是將大衛被揀選的事件推上高峰。

    首先,撒母耳年紀幼小就被送入以利家服事。對比早已身覽政、軍、神,三權一體的士師兼任大祭司的以利#,年幼的撒母耳既無背景,又無資格接續以利的工作##。當時眾民都知道下一任領導人,必是早已任祭司職分的以利兩惡兒子。

    任誰也想不到,神的呼召臨到了年幼的撒母耳,在原本一片黑暗的未來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 (撒上3:20)。聖經沒有明說神為什麼揀選撒母耳,而是從以利家的行為去側寫(反襯法):以利兩子藐視神(不照律法取祭物;撒上2:12-17),對比遵照律法的撒母耳(穿以弗得事奉;撒上2:18);以利眼目昏花(身體與靈性都是;撒上3:2),對比警醒認真的撒母耳(撒上3:4-10)。

  • 信仰,不是「哈利路亞」的打鐵工廠

    信仰,不是「哈利路亞」的打鐵工廠

    講台喜歡拿迦密山上以利亞巨大的影子,去遮掩羅藤樹下求死以利亞的至情,讓人直以為唯有迦密山上才有真信心,也使得信心在人的一生裡,永遠掛在天邊,與日常脫節。

    事實上,信仰並不是要將人打造成鐵石人,對自己或別人的苦難,不沾人性,無情無淚,無懼無怕,千篇畫「上迦密山」的大餅,一律用「哈利路亞」去應對。

    信仰,是要打造一顆,在神面前,真摯不加掩飾的肉心給人。雖然如同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害怕得幾乎要死,如同保羅見光景不妙半夜從牆上縋下逃跑,但在驚心的軟弱裡,依然心繫神國萬民,在臉上淚痕還未乾時,就再度起來加快腳程,奔向神託付的艱鉅目標。

    拿憂傷害怕淚滴如血的耶穌,去和十字架上的耶穌相比,有什麼意義?拿迦密山的以利亞,去和羅藤樹下的以利亞對話,為的是什麼?難道再三拒絕神,甚至求死的摩西,與那在尼波山上與神並肩而立的摩西,在神家中盡忠的程度會有所區別?

    何不倒過想?保羅,摩西,以利亞之所以會被神選上,可不就是因為他們面對神給的艱鉅任務,都會平凡得在「軟弱」中自覺不配,擔不起,而哭泣,而求死?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