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甘霖的帳戶下來了! 詳情請點擊這裡

吶喊

Content Format: 
Authors: 
Date recorded: 
2016.10.19
Place recorded: 
Taipei

吶喊                                           

 

之一

在生活中,無論是入世或出世,當活著的個體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或許「吶喊」成為他可以出聲的管道,對著渺茫的時代發出聲聲由衷的吶喊。

耶利米先知成為聖經歷史中最被人同情的先知,他無法拒絕神一次又一次對他的喊話,他也告訴祂,他是年幼的(耶1:6) 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但在艱苦多難的環境中,在自我與神之間,他還是選擇了神,選擇了神的帶領。

耶利米選擇在罪惡的時代發聲,對於沉溺於罪惡享受之中的人們,他痛心疾首:「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裏面,煩燥不安,我不能靜默無言」(耶4:19)。他向他所愛的人民傳達神真實的信息,竟成了那些人要致他於死的理由(耶26:1-9)。耶利米無可奈何地吶喊:「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9:1)

他得到眾人的首肯嗎?不,他被國人所唾棄;他流着淚所發出的吶喊,沒有一句不是為了以色列人,然而,他卻被他所事奉的“主人”擊打,傷害。他多次被拘捕,監禁,甚至被打入地牢,終日浸泡在泥濘之中(耶 38:6)。皮肉的,身體的苦痛他經歷無數!最終,當他預見到國家前途將何等愴涼之時,他的心已蒼老無血了,有誰能理解這位眾睡獨醒之人的寂莫與悲哀呢!

他不僅被他的國人所拋唾棄,更被他的家人拋棄。他做祭司的父親和(由這樣一位父親所教養出來的)兄弟們毅然選擇了世俗、背棄正義,加入了用奸詐來對待耶利米的眾人之列(耶12:6)。耶利米在眾叛親離之下,再也沒有人能來分擔他心中的痛苦。在孤軍奮戰中,他如何承受得起他的孤獨呢!他如何超越這無法逾越的苦難呢!

那聲嘶力竭的痛苦呻吟:「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生我的那日不蒙福。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使我父親歡喜的,願那人受咒詛。」(耶 20:14-15)一個人要在多麼大的壓力之下才可能對自己的生存感到悲哀呢﹖似乎,約伯可以了解這樣的苦境,曾經發出哀鳴之聲:「厭惡生命,不願永活。」(伯7:16)

所謂孤獨,所謂痛苦,所謂悲哀,所謂寂寞,都化成讚美的詩歌:「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我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便心裏覺得似乎有燒着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從神那裏來的力量永遠是他生命的動力,決不願意違背神!

耶利米先知的吶喊成為我們在微弱信仰中的明燈,他的話語像燒着的火把我們冰冷的心燒得火熱。他的吶喊在喧嚷與浮華的世界中充滿荊棘,正吸引一些走過來,願意與神同行的人呢!

之二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unch/munch-1893m.jpg

 

孟克Munch《The Scream, 1893》《呐喊,1893》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組作品是以吟誦生命、愛情和死亡為題材的組畫,其中又以吶喊這幅畫最具代表性。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隻小船和教堂的尖塔。這一張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所呈現的變形、扭曲的尖叫面孔、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的骷髏。

整個作品給人以淒涼、恐怖之感。面對這樣一張作品,無需多言,我們就可以感覺到它與古典繪畫的不同。它沒有情節故事,沒有對人物性別、身份、地位的描述,畫中的人沒有任何具體性,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人是誰?是男、是女?他為何而喊叫?在叫什麼?從畫面中都無從知曉。

孟克自己是這樣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兩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陽已經下山了,天空突然間變得像血一樣紅,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悲傷憂鬱的氣息。我止住腳步,輕輕倚在籬笆邊,極度的疲倦已經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雲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劍籠罩著藍黑色挪威海灣和城鎮。我的朋友,他繼續走著,而我卻呆呆站在那兒,焦慮得不停發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聲巨大而持續不斷的尖叫聲震得搖搖晃晃……」

那個前景中的人物正是孟克自己,他憑知覺感受到現代社會即將給人帶來的疏離、孤獨、焦慮和迷惘。回過頭來看,這尖叫如此具有穿透力,它預言了20世紀生活的重壓、戰爭的恐懼、經濟的蕭條、種族的歧視、社會與個人心理之間的衝突。

之三

時代的喧嚷和浮誇有時使人們聽不到一些吶喊,看看那些腳步急躁,表情呆板的人們,真想對着這樣的時代發出一聲由衷的吶喊…但吶喊是否能真的帶動起這個時代的迴響,是否真的能獨自走完充滿荊棘的孤寂路。

孟克 - 心靈路上的描繪者,畫出疏離、孤獨、禿顯焦慮和迷惘,讓人心疼和不安。但在信仰路上,讓人想到他 - 耶利米先知,一個在荊棘遍佈的“沙漠”中力行的孤獨者。不,他不孤單, 他影響更多的人,他身後有更多的人以他為標竿,在曠野、城市、山上海邊繼續吶喊著。

 

參考:

  1. http://www.ss.net.tw/page.asp?id=Munch038

  2. http://cft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2